TABLOID

国际育儿小报

开发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其实很简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手眼协调能力对人的一生意义重大。而生命初期的手眼协调能力训练,也会让宝宝终生受益。 一、抓住合适的训练契机 在宝宝0~6岁的生命过程中,会逐个闪现一系列敏感期,如“涂鸦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等,这些敏感期中,宝宝们对触摸、涂鸦等行为甚为喜欢,因此,爸爸妈妈们需要用心观察,及时捕捉。有些早教机在内容上也结合了多个敏感期的特质,因此,也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发现和利用敏感期哦! 二、营造丰富的训练环境 为宝宝们建立多姿多彩的生活空间是最佳的手眼协调能力发展方式。让宝宝们多听一听、摸一摸、看一看,感受不同颜色、形状、质地、功能的各种物体,从而在心中创造一个内化的虚拟空间。 也可以带上宝宝去大自然里转一转,会走路的宝宝可以让他们抓抓蝴蝶,摸摸花草,抱抱大树,对他们而言,都是很有意思的活动。 三、提供科学的训练游戏 游戏是宝宝们乐此不疲的生活方式之一,捡豆豆、穿珠、吃饭等游戏,都是有效的手眼协调能力训练捷径。 比如:给宝宝准备孔大的纽扣和一根绳子,父母在绳子的一端绑住一个扣子以防宝宝穿的扣子会滑出去。大人示范穿珠的方法,然后引导宝宝自己穿珠。 宝宝刚开始时,也许只能穿2~3个珠子,没关系,这已经是他莫大的进步了。当宝宝穿好后,将绳子系好做成“一根项链”,戴在宝宝身上,更能激发宝宝穿珠的乐趣。 四、准备必要的训练工具 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工具的选择十分关键。因为需要宝贝动手动眼,因此材质环保、不伤害视力,同时又兼具动手和动脑功能的益智产品是最佳选择。 很多研究表明,这一能力发展较好的宝宝,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智力发育以及创新思维,都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赶紧行动吧! https://baobao.baidu.com/dailyjnl/view/28861d10a63081d070c99036baabaa71.html*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一举多得,盘点适合2岁宝宝的艺术项目
艺术项目能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精细运动技能。2岁的孩子处于各项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也是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好时机。 同时艺术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做好学龄前阶段的学习准备,也让他们保持充实而“忙碌”的生活。 1. 厨房艺术 幼儿对于纹理、颜色甚至味道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那么就来一些小小厨房艺术项目吧。在小容器中滴入几滴食用色素,有条件的话放入一些自制布丁增加“染料”浓度。 然后爸爸妈妈找一张长的布告板纸或工艺纸铺放在桌上。接下来鼓励孩子用他们的手指来完成其余的工作吧。将面粉和水混合在一起制成面团,稍加揉捏还可以做成一串“项链”哦。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可以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只用面粉、水和食用色素还可以自制色彩缤纷的橡皮泥,既经济又环保。首先,在容器中放入适量面粉,缓慢加入水并揉搓,最后滴几滴食用色素在其中,然后保持在一个封闭的容器内大约半个小时,这会使得面泥更加柔韧有弹性。  2. 自然艺术 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从大自然汲取艺术灵感是最为明智的,同时,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是利大于弊的。 花艺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小活动,带孩子去野外散步,例如秋季,公园中自然少不了落叶和落花,引导孩子捡几片自己喜欢的叶子和花,可以用胶水粘在纸板上做成艺术拼贴画、书签,甚至可以成为装饰房间的艺术品哦。 爸爸妈妈可以用有硬度的纸卷成纸筒,引导孩子将它涂成树桩的颜色,将从外面捡到的叶子和花粘在表面,看,是不是又出现了一棵树呢?2岁的孩子太小,使用胶水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一定要在旁帮助哦。 3. 动物艺术 在户外捡到鸟的羽毛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情,爸爸妈妈可以用羽毛来为孩子创建小小艺术品哦,重要的是在艺术品制作过程中能够让孩子了解到关于鸟儿的一些知识,寓教于乐,岂不是一举两得。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4个小妙招,轻松启蒙宝宝学说话
让宝宝尽早学会说话,是许多父母殷切期待的事情。1岁~3岁是宝宝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如果父母能在这个时间段给予宝宝适当的学习机会,宝宝的口才就会变得很棒。 同时,1岁又是宝宝练习发音的一个关键时期,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启蒙宝宝学说话。 1. 要给予宝宝适度的语言刺激,多利用各种机会和宝宝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当爸爸妈妈喂宝宝吃饭或提供其他生活照料的时候,或是带着宝宝外出时,都是和宝宝进行口头言语交流的绝佳机会。例如,你可以一边做事,一边告诉宝宝,让他明白你的意思。 2. 爸爸妈妈说话的技巧 不管爸爸妈妈在说什么,如果说话的语调能抑扬顿挫,并且带着自己的感情,相信,宝宝一定会被爸爸妈妈声情并茂的话语所吸引,一定觉得这些声音很美妙,很动听。 3. 多和宝宝玩语言的游戏 宝宝们天生就喜欢游戏,在游戏互动中,宝宝们能学到不少东西呢。所以经常和宝宝一起玩游戏,制造欢乐氛围吧。比如,摸鼻子游戏,你和宝宝面对面坐好,让他看着你。 你说身体的某一部位,让宝宝指出来。你问他:“妈妈的鼻子在哪里?”宝宝会用手指向你的鼻子。也可以让宝宝按照你的语言提示,指自己的身体部位。宝宝们在这种有组织的游戏中,自然能快乐地习得语言。 4. 手语是语言的一部分 据科学家研究,婴儿会用食指指物的时间越早,就越早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开口说话。宝宝们在8到10个月已经会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要,1岁左右更是宝宝手语发展的爆发时期。 比如,妈妈可以用手表示小白兔、小花狗,让宝宝跟着妈妈一起做。妈妈教的时候,一边做动作,一边多说几次“小白兔”、“小花狗”,不断给宝宝语言刺激,以发展宝宝的语言。 https://baobao.baidu.com/dailyjnl/view/9c8f55cfac363dc57cf1517f174990ff.html*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把育儿装进口袋

随时随地打开手机,查看国际前沿育儿资讯

以下途径,您都可以关注国际育儿小报哦

app

国际妈咪APP

app

宝宝管家APP

app

国妈母婴微信号

三个小步骤,让宝宝轻松地学会走路
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首要特征,也是宝宝人生篇章的一个转折点。让宝宝轻松地学走路,成为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恰当地引导宝宝学习走路,可以促进宝宝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保证宝宝的骨骼发育不会变形。  第一步:站 在宝宝学走路前,爸爸妈妈首先教会宝宝站立。可以先扶着宝宝慢慢地开始练习站立,锻炼宝宝的腿部肌肉力量。不过,爸爸妈妈要注意,宝宝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久,而且宝宝第一次站的时间要短一些,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逐步延长时间。宝宝站立和行走的训练都是同样不可操之过急的,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学习。 第二步:迈步 当宝宝能自己站稳后,爸爸妈妈就可以让宝宝试着向前迈步了。这个时候,爸爸可以在宝宝背后,扶着宝宝,妈妈可以宝宝的前面拿着玩具来逗引,激发宝宝向前迈步的欲望。宝宝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自己就会有着本能地向前移步的动作出现了。 第三步:走路 当宝宝学会了站、迈步之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尝试松开双手了,让宝宝自己走路试试看。在学会走路的过程中,宝宝可能会踉跄不稳,坚持的时间不长,甚至会跌倒。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爸爸妈妈无须过分担心,只要注意保护好宝宝,就让宝宝大胆地走起来吧。 注意,有的父母急于让宝宝学走路,或以为学步车有助于宝宝学走路。实际上,学步车反而会减慢宝宝学会走路的速度。学步车可以加强小腿的肌肉,却不能锻炼大腿和腰部的肌肉,而这些部位的肌肉对宝宝走路都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此外,学步车可以让宝宝很容易地四处走动,但对宝宝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训练没有多少帮助,很易造成身体协调性不好的结果。 https://baobao.baidu.com/dailyjnl/view/e7c8086a1cc5950a63520d38eee05da2.html*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如何抓住认知能力爆发期,满足求知欲?
宝宝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很高的求知欲,比如食物、玩具、日常用品等。爬或者走的本领能帮助他触摸、品尝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不是淘气,而是求知,你需要在安全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满足他的好奇心。 在宝宝好奇心日益增强的同时,他的认知欲望也大大加强,进入到一个认知能力的爆发期。 一、让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 宝宝对自己的身体总是很好奇,父母可以先教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洗澡的时候,让宝宝指一指五官、四肢、肚子在哪里,既能增强宝宝的认知能力,又能增进融洽的亲子关系。 二、认识常见的小动物。 多给宝宝准备一些精美的动物卡片,和宝宝一起认识动物的名字,模仿小动物叫一叫。还可以和宝宝玩这样的游戏:将动物卡片放在地毯的一头,妈妈发指令,如:“XX宝宝,爬过去找一找XX动物在哪里。”然后引导宝宝爬过去,找到正确的卡片。游戏既能帮助宝宝认识动物,又能发展其大肌肉动作能力,一举两得。 三、认识各种食物。 蔬菜、水果、主食等都是宝宝经常见到的东西,通过认识这些东西,能很好地发展宝宝的认知能力。同时,可以让宝宝全程参与食物的购买、加工和烹饪,让他感受到食物的各种变化,更能激发他认知的欲望。 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宝宝了解食物的加工过程,可以增强他对吃饭的兴趣呢。 四、认识各种玩具。 玩具是宝宝最熟悉,也是最喜欢的东西,在他对玩具进行充分探索以后,再让他认识这些玩具的名称,对宝宝来说,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父母和宝宝认识这些物体的时候,不要过于强调要宝宝认识很多物体,关键还是在于让宝宝感知和探索这些物体,通过各种感官认知物体,感受不同物体的不同特性。这,才是学习的本质。 https://baobao.baidu.com/dailyjnl/view/b476173a33c1a2b6583d27f21bc6c960.html*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和合作的习惯?
自私,本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品性,而是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让孩子拥有与人分享、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是家长成功家教的一种智慧,也是家长给孩子受用一生的礼物。 因为,在现代社会,不会分享、不会合作就等于不能与人相处。 与孩子分享他的新鲜事 家长应鼓励孩子与伙伴们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分享自己的好玩的事情,让孩子能认识到世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每天晚饭后,可以倾听孩子讲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建议孩子换位思考。随着孩子学会接纳别人的观点,感受到别人情绪的移情作用渐趋成熟,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孩子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与孩子分享他的梦想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大胆地公开他的梦想,给予一些鼓励,即使孩子的梦想看起来有点好笑也不能迎头泼冷水;并希望他进一步与伙伴们一同梦想与交流梦想,在孩子逐步走向成熟的时候承认他的成长与独立。还可以选择一些他感兴趣的好书赠给他,丰富他的梦想,使他了解同龄人的梦想。 鼓励孩子参加社会交往与社会实践,让孩子从中学会客观地看问题,学会全面地结合不同的观点去考虑问题,锻炼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与孩子分享他的友情 如果孩子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他或许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或是有些狭隘地希望朋友也只为他付出。 家长应该常常与他讨论有关友情的话题,启发他学会分享合作。设计一些情景,问问他会怎么对待朋友,再问问他希望朋友怎样对待自己,做个比较。 当孩子真正学会了分享,学会合作,他就可以提高社交能力了,从而增强了社会适应性;学会了分享与合作,他才能懂得在“资源共享”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学会了分享与合作,他才能重获脚踏实地的自信、勇于自主的独立性。 https://baobao.baidu.com/dailyjnl/view/85b05906dc6260d3eaec0fdf38fe1a7d.html*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5个艺术启蒙小游戏,培养出文艺宝宝
妈妈不要以为宝宝小就没有艺术表现力,其实,宝宝天生就有艺术表现力,比如他会随着节奏感强的音乐晃动手臂,或是自己随性涂抹出自己认为好看的图案,这些都是宝宝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生活中,妈妈不妨借一些亲子互动发掘宝宝的艺术潜能。 亲子互动一:我是小画家 妈妈为宝宝准备一些水彩颜料和大画纸,之后给宝宝围上个小围裙,让宝宝用画笔自由创作。可能因为宝宝太小,他的画作更多时候就是戳个点儿或画条线,但这种“抽象派”画作却可以提升宝宝的艺术潜力。 亲子互动二:我是小音乐家 妈妈为宝宝买一些可敲击的乐器,之后让宝宝自由地弹奏、敲击或吹奏,不用多久,妈妈就会发现宝宝创作出了一首令人情绪激昂的“进行曲”。 亲子互动三:我是小小创作家 妈妈取一些潮湿的沙子放在平底盘中堆成小山的形状,之后指导宝宝将漂亮的小物件安放在沙堆上。妈妈和宝宝一起玩沙子,不仅可以开发宝宝的艺术潜能,还能提升宝宝的创造潜能,可谓一举多得。 亲子互动四:我是小表演家 对于小宝宝来说,动作性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培育宝宝艺术细胞时,妈妈要注意用具体的身体活动让宝宝去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亲子互动五:我是小歌唱家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小家伙每天都在咿咿呀  呀地自言自语,此时,妈妈可以尝试按照小家伙的语调给宝宝读一些儿歌、诗歌,不用多长时间妈妈就会发现,当你朗诵诗歌时,宝宝会跟着咿咿呀呀地随声附和。这种特别的诗朗诵,不仅有助于提升宝宝艺术潜力,更有助于提升宝宝语言能力。 https://baobao.baidu.com/dailyjnl/view/27cfdf57168e7a94f1d849f817385692.html*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抓住2-3岁关键期,锻炼宝宝的平衡感
研究发现,平衡感发育不良会造成儿童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跌倒、拿东西不稳、走路撞墙、心烦气躁、好动不安、眼睛不能盯住目标、人际关系不良、有攻击性,甚至由于脑机能不全,影响语言能力发展及左脑的组织、逻辑能力等。 所以平衡能力是一个整体的能力,其发展是其他感觉发展的基础。 其实,在宝宝出生几个月后,就可以看到平衡感被训练后的第一个成果了:宝宝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脑袋进行控制了。 训练平衡能力的游戏 1. 踩“石头” 还记得踩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吗——要小心翼翼地保持身体平衡。踩石头是锻炼儿童平衡协调能力的好办法。 准备好彩纸,剪成圆形图案,散布在地板上。刚开始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家长可以拉着宝宝的手。熟悉之后再让他自己走,给他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2. 拍气球 追逐肥皂泡和气球让宝宝开心的程度大概会让很多家长吃惊。宝宝在奔跑着追逐、抓、挠肥皂泡时和把气球往上顶不让它掉下来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这个游戏在锻炼宝宝协调力的同时,还锻炼了反应力,在气球快要掉下来的时候,赶快拍一下,这要求宝宝有快速反应能力,并且能完成复合动作。 3. 走直线 在房间的地上放一条带子,让宝宝沿着带子走。对两三岁的宝宝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能极大地锻炼宝宝的平衡协调能力。 4. 跳跳舞 大多数家庭到了晚上既要准备晚餐,还要应付一个缠人的宝宝。这个时候不妨安排宝宝跳个舞吧,既可以让宝宝发泄精力,又可以让他开心,还可以锻炼身体。 放宝宝喜欢的音乐,让他随心所欲地跳,不要在乎他是不是穿鞋子,是不是跳到床上、沙发上,或者在地板上打滚,只要宝宝高兴就随他去。 5. 双足交替下楼梯 让宝宝随同大人上下楼梯,初时身体平衡能力不足,要双足在一级台阶立稳再往下迈步。练习多次之后,身体平衡能力进步,可以自己扶栏一足踏一阶交替下楼梯。  6. 不倒翁 和宝宝在家玩“不倒翁”这个益智小游戏,不但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平衡功能,还能让宝宝体验与妈妈一起游戏的快乐。 妈妈坐在垫子上,两腿分开,两脚相对,双手握住双脚的脚腕;宝宝坐在妈妈的腿中间,胳膊自然放在妈妈腿的两侧。妈妈边唱儿歌:“不倒翁,翁不倒。怀里抱着小宝宝。左歪歪,右倒倒。摇来摇去摇不倒。” https://baobao.baidu.com/dailyjnl/view/d4edde50e47fc949b32ceb8c9685ee90.html*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爸爸妈妈在育儿的角色里有何不同?
据说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即使成为孩子的父母之后,这种思维的差距也仍在延续。 爸爸妈妈常常因为对待孩子不同的态度和方式而发生争执。其实妈妈不必过于责怪爸爸不够尽心和投入,他只是和妈妈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已。 男人和女人的大脑结构基本相同,但是在大小、厚度等方面稍有不同。 一般来说,男人的右脑比较发达,女人的左脑比较发达,而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着不同的能力区域。爸爸和妈妈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沟通障碍就来自于这种差异。 右脑型的爸爸通常不擅长语言表达,即使对妈妈心存感激,也很少用嘴说出来。再加上爸爸的竞争意识很强,他总感觉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妈就越来越不把自己放在心上了。 左脑型的妈妈常常看不到事情的整体性,而总是执着于发生在眼前的事,比如爸爸不听自己的话,不给孩子换尿布,他就不是好爸爸。 爸爸不喜欢常规的、琐碎的照顾行为,妈妈则不擅长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 男性荷尔蒙会促使爸爸不断寻求刺激和变化。他最不擅长的就是常规性照顾,比如哄睡、换尿布等,这些缺乏变化的日常小事会让爸爸感觉特别无趣。爸爸不太在意孩子成长的快慢,所以会以一种“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心态来守护孩子,不过也因此忽略很多的细节。 和右脑型爸爸不同的是,对左脑型妈妈来说,和孩子保持距离是非常困难的,只要和孩子分开一会儿,她就会很担心。 女性变成妈妈以后,体内激素会激发她养育孩子的天性。此外,妈妈喜欢通过肌肤接触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意,因此总是喜欢怀抱着宝宝。 妈妈总是提早把很多细小的事情都规划好、安排好,孩子每一个成长的脚步,她都不想错过。 一旦妈妈订立的计划不能按照预期执行的话,她就会变得是非常焦虑、烦躁。 所以解决矛盾的办法有两个: 第一,分配给爸爸更适合他的育儿任务。 第二,更多的宽容和相互理解。 爸爸最爱看见宝宝的笑脸,妈妈擅长与孩子亲密接触。 在与孩子相处时,爸爸和妈妈各有擅长的领域。 对于爸爸来说,孩子高兴的表情是最大的激励,所以户外活动、游戏和洗澡这些活儿就交给爸爸吧。 孩子高兴和激动的表情能促使爸爸的大脑内产生一种物质——多巴胺,它能让爸爸的大脑兴奋起来,所以有活力的游戏或者是伴随着紧张感的工作比如洗澡,都是爸爸所擅长的。 孩子越激动,爸爸越感觉受到鼓舞,因此也更愿意照顾孩子。 而妈妈比较擅长有亲密接触的照顾行为,比如哄孩子睡觉。一方面,催产素会促使妈妈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亲密,另一方面妈妈的肌肤触感也优于爸爸,这使亲密接触能为妈妈带来更加幸福的感觉。 https://baobao.baidu.com/dailyjnl/view/35a64bff7f6cd6d3b62649feebd776be.html*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查看更多

app

扫码下载国际妈咪APP

衹做精品,与世界宝宝品质同步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