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OID

国际育儿小报

宝宝二段喝什么奶粉好?
随着现在婴儿配方奶粉市场的蓬勃发展,市面上的婴儿配方奶粉越来越多,细分的种类也越来多。 导致大家在婴儿配方奶粉的选择上也越来越头大,到底是这个品牌好还是那个品牌好?哪款奶粉的营养最好?有机奶粉和a2奶粉哪个更好?以上这些问题我听到过不少宝妈们吐槽。而最近,也看到有一位宝妈留言咨询:宝宝二段喝什么奶粉好? 其实,我们在给宝宝选择婴儿配方奶粉时,可以根据自家宝宝的需求来进行选择。先看看自己重视奶粉的哪个方面,品牌口碑、奶源、原料成分、营养强化配方。 品牌 尽量选择口碑不错的大品牌,不是说小品牌不好,而是大品牌更有实力去将奶粉的生产把关、配方配方研发等等方面抓好。 奶源 先选择以鲜奶作为奶基原料的奶粉,因为鲜奶的营养保留度和新鲜度都比较理想。 原料 只要规避好棕榈油、麦芽糖浆(玉米糖浆固体、葡萄糖浆固体)、香精、蔗糖等成分就可以了。 而关于奶粉的配方选择,我们应该针对宝宝的需求来选择与之匹配的营养配方。接下来,我将目前婴儿配方奶粉中喜欢添加的营养配方及它们的作用给列出来。 营养配方及作用 OPO结构脂/天然乳脂:能减少钙皂,提高钙质和脂肪的吸收,软化便便,降低便秘几率。 乳铁蛋白:优化铁质吸收,能促进免疫力提高。 MFGM乳脂球膜:有助提升宝宝认知能力,同时也被发现对免疫和肠胃健康有益。 Α-乳清蛋白:富含色氨酸,有助于平和宝宝的情绪。 β-胡萝卜素:能促进宝宝视力发育。 酪蛋白磷酸肽(CPP):可提高人体对钙、铁、锌等二价矿物营养素的吸收。 叶黄素:能够帮助眼睛的视网膜抵御紫外线。 水解蛋白:提高奶粉中蛋白质的利用率。 乳源唾液酸:是大脑神经节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早期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脑磷脂群:有助于宝宝大脑发育 OPN:即骨桥蛋白,可以帮助婴幼儿调节免疫系统。 HMO母乳低聚糖:HMO能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同时能支持免疫系统发育和调节。 大家在选择2段奶粉的时候,就可以参考这些配方的功效和作用,来选择合适自家宝宝的奶粉。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儿童沐浴露有这些成分别买
天热洗澡几乎成了宝宝的每日必备,但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品牌沐浴露,真的很容易挑花眼,这几种成分的沐浴露千万别买。 这几种成分不要买 1、刺激性表活剂 典型代表:椰油酰胺DEA 原因:这类成分去脂力较强,但会对宝宝皮肤和眼周粘膜产生刺激,反而使宝宝皮肤变得干燥,更易遭受细菌侵袭。 且使用含椰油酰胺DEA产品,要特别观察是否同时含亚硝化剂成分。 若两者同时共存会产出具有刺激致敏物质,甚至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2、甲醛释放体 典型代表: DMDM乙内酰脲、咪唑烷基脲、重氮咪唑烷基脲、季铵盐-15 原因:沐浴露中一般不会直接添加甲醛,但会使用甲醛释放体类防腐剂,以达到防腐抑菌的效果。但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容易受到这类成分的刺激从而产生皮肤过敏。 3、易致敏的防腐剂 典型代表:甲基异噻唑啉酮(MIT)、甲基氯异噻唑啉酮 (MCIT) 原因:由于防腐能力强,这两种成分常用于洗发沐浴露中。但目前大量科学数据已证明:这类物质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致敏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发痒、红肿,还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 4、表活剂副产品 典型代表:二恶烷 原因:二恶烷属于微毒类,对皮肤、眼部和呼吸系统有刺激性,且可能对肝、肾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国际癌症研究所分类:二恶烷被列为2B级致癌物,即它对人类存在可能的致癌性。 二恶烷具有挥发性,能与水形成共沸化合物,沸点降低,在使用沐浴露的时候很容易挥发至空气中,孩子可能会通过呼吸道途径摄入。 5、酒精 典型代表:乙醇、异丙醇 原因:宝宝皮肤的“锁水”能力比较弱,而酒精的吸水性很强,容易造成皮肤干燥、开裂。 挑选攻略 1、看成分 给孩子选择沐浴露首先就要关注成分是否对肌肤有刺激,少化学成分添加,注意避开对宝宝不友好的有害化学物质,比如激素、甲醛、防腐剂等。 2、看ph值 宝宝正常肌肤的PH值呈弱酸性,越接近皮肤PH的产品相对会越温和,沐浴用品的PH一般在5.5-6.5区间较好,对孩子皮肤刺激性小。 3、看保湿性 使用沐浴露会带走皮肤上的一些油脂,但宝宝的皮肤比大人的更娇嫩,尤其换季,皮肤缺少油脂会变得十分干燥。 给宝宝选好冲洗、不假滑的沐浴露,可以让宝宝皮肤保持滋润,保护宝宝肌肤。 4、看外包装 避免使用一些易破碎、儿童易打开的包装和密封,降低儿童误用、误食等风险。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宝宝有蛀牙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
龋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蛀牙,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问卷调查(NHANES)研究显示,1999年至2004年间美国儿童(2-11岁)的龋齿病率高达42%。 而龋齿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甚至会影响孩子恒牙以及成年后的口腔健康。宝宝龋齿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呢?宝宝龋齿该如何预防呢? 一、宝宝龋齿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口腔中其实有很多对牙齿有害的细菌,他们是形成牙菌斑的主力军,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变形链球茵为主的产酸细菌,另一种是破坏牙齿有机质的革兰阳性球菌。 产酸细菌是形成牙菌斑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宝宝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高黏性的葡聚糖,细菌和食物残渣混合附着在牙齿上,细菌在牙齿上代谢产生有机酸,使牙齿表面脱钙溶解,形成龋齿。革兰阳性球菌对牙齿的破坏更直接,它在牙齿表面可以直接破坏牙齿的有机质,让牙齿慢慢腐烂。 再者,宝宝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也对龋齿形成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食物残渣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一方面它们是口腔中细菌繁殖的营养成分,另一方面细菌分解碳水化合物释放有机酸,让牙齿处在酸性环境中,也加速了牙釉质的脱钙腐蚀。 因此,对于小宝宝来说,如果1岁之后仍然长时间母乳、奶瓶喂养,尤其是喂夜奶后没有清理口腔,口中残留的大量乳糖被细菌分解,破坏口腔环境,很容易增加宝宝龋齿风险。同样地,对大孩子来说,如果经常吃碳水化合物和甜食,但又没有做好口腔清理,烂牙的可能性也会很高。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之外,以下情况也会增加宝宝患龋齿的风险: 口腔唾液少:唾液中的钾和钙可以强化牙齿,同时唾液具有清洗牙齿和保护牙齿的作用。足量的唾液覆盖在牙齿表面,不仅能将细菌和牙齿隔离,还能稀释口腔酸性物质,缓解细菌和酸性环境对牙齿的破坏。但如果宝宝有口干症或唾液分泌障碍,牙齿就缺少了唾液这层保护,烂牙的概率自然会增大。 牙齿排列不整齐:不整齐、排列拥挤的牙齿既容易堆积食物残渣,又增加了刷牙清洁的难度,食物残渣长期滞留在牙齿和牙缝中,就给细菌提供了方便。 牙齿发育钙化程度低:宝宝乳牙在胚胎第二个月就开始发育了,乳牙的健康成长需要充足的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这一时期母体如果相关营养摄取不足,很可能造成宝宝牙齿钙化不足、牙釉质不紧密等问题,乳牙脆弱也就更容易出现龋齿情况。宝宝0-3岁是乳牙成长、恒牙钙化的时期,宝宝如果缺乏相关营养或乳牙出现严重龋齿,也会影响宝宝恒牙的成长。 遗传:基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宝宝口味、牙釉质强度、唾液多少等等问题,很多龋齿多的爸妈生出的宝宝也出容易长龋齿。 其他:宝宝早产、低体重,妈妈产前产后有吸烟、营养不良、并发症等情况,宝宝也会有更高的龋齿风险。 总之,宝宝龋齿是口腔细菌、食物残留、口腔清洁、幼儿乳牙钙化程度低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口腔细菌和食物残留是主要因素。而龋齿的发展是一个慢性过程,很多爸妈平时没有注意宝宝牙齿状况,等发现宝宝牙齿有黑点或者牙疼的时候,龋齿可能已经很严重了,因此对宝宝龋齿的预防非常重要。 二、宝宝龋齿如何预防呢? 为降低婴幼儿龋齿风险,AAPD(美国儿科牙科学会)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之后的6个月以内(最好不要晚于1岁),爸妈就可以带宝宝去看牙医进行龋齿风险评估,根据医生的建议给宝宝护理口腔。定期看牙医,千万不要等到宝宝开始上学,或者牙齿出现问题了才想起来采取措施。 2、控制宝宝糖分摄取,少喝果汁饮料、汽水等含糖饮料,少吃各种饼干、薯片、薯条、蛋糕等零食。果汁饮料、汽水中的糖分其实都超乎爸妈的想象,有些零食可能吃起来不是甜的,但是基本都属于碳水化合物,它们最终也会分解成大量的的糖,可能长时间残留在宝宝口腔当中,为细菌提供“食物”。 3、做好口腔清洁。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之前,爸妈就应该用柔软干净的湿纱布帮助他们清洁口腔;当宝宝第一颗牙萌出,爸妈就可以给宝宝刷牙了。 给宝宝使用含氟的牙膏,3岁前的宝宝用米粒大小的牙膏;当宝宝长到3~6岁时,用豌豆大小的牙膏。 4、出现龋齿问题及时进行治疗,避免龋齿牵连其他牙齿,或者恶化伤到牙神经。格外注意宝宝后牙情况,换恒牙之后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窝沟封闭。 今天关于宝宝龋齿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啦~婴幼儿患龋齿的风险虽然很高,但爸妈也不要因此过于担心,定期带宝宝看牙医,做好口腔护理,及时发现龋齿及时治疗,龋齿恶化是可以避免的。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把育儿装进口袋

随时随地打开手机,查看国际前沿育儿资讯

以下途径,您都可以关注国际育儿小报哦

app

国际妈咪APP

app

宝宝管家APP

app

国妈母婴微信号

宝宝多大可以不用吃辅食了
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的心头肉,所以对于宝宝的健康,妈妈会格外的在意。宝宝会经常吃一些辅食,吃辅食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宝宝多大不用吃辅食,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宝宝多大就可以不用吃辅食了 1、宝宝在长身体的时候,是需要各种营养全面均衡,这样才能让宝宝更好的成长。宝宝在小的时候是吃奶为主,但是长到一定的时间,是需要添加辅食。辅食的添加,可以帮助宝宝逐渐过渡的经常饮食,增加宝宝的营养。 2、一般,宝宝在六个月的时候,添加辅食是效果比较好。六个月大的宝宝消化系统都会比小的时候好一些,这时添加辅食容易消化,妈妈也不用担心会出现什么问题。 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辅食添加会慢慢减少,宝宝的正餐奶会变成辅食,宝宝长大后,需要吃每日的三餐,基本满足了身体的需要。如果有的宝宝在三餐后还有点饿的话,可以添加一些有营养的零食。宝宝的辅食大概到两三岁时,就基本不怎么添加了。 辅食可以吃水果吗 有很多妈妈都会担心宝宝很小吃一些水果,会不会造成肠胃受凉,出现腹泻情况。虽然宝宝很小,但是一些水果还是必须要添加。宝宝小的时候,水果不能成块的添加,要弄成泥给宝宝吃,也可以榨成果汁给宝宝喝。 1、宝宝小的时候,也需要一些维生素,维生素可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所以在添加辅食时,可以适当加一些水果。水果可以促进宝宝肠胃吸收,也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些营养,让宝宝的营养更加全面。 2、宝宝长大一些,可以让宝宝自己锻炼,吃一些水果。如果水果太凉,可以把水果温一温变得不那么凉了,给宝宝吃是没有问题了。 3、还有一些水果宝宝不能吃,芒果宝宝吃了容易发生过敏症状。榴莲含的糖分太高,宝宝可以多吃一些苹果,香蕉,橘子之类的水果。这些结果富含维生素c也是比较温和的水果,有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 水果添加一定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进行。宝宝长大了,吃水果是没有问题,但是宝宝小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做成宝宝易于消化的形状。 添加辅食注意事项 辅食的添加是需要技巧还有一些原则,在老一辈的观念,认为添加辅食什么时候都可以。但是我们在喂养宝宝中是科学喂养,一般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添加辅食。那么,在添加辅食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宝宝在添加辅食时,都是遵循清淡原则,意思就是要保持清淡,宝宝吃母乳时,就非常清淡,不要担心宝宝因为辅食清淡而不吃,宝宝口味本就很清淡。 2、宝宝在添加辅食时,不要添加一些酌料和盐,辅食就保持本来的味道就可以。宝宝在一岁之内,是不能添加盐,添加盐会增加宝宝的肾脏负担。宝宝的各个器官本就没有发育完善,所以在一岁内是不能吃盐和调料。 3、等到宝宝肠胃消化功能完善一些,营养需求不断增加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些肉泥,过早的添加会增加宝宝的肠胃负担,会导致她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某些食物宝宝不一定现在要吃可以在一岁之后添加一些。坚果类的时候,一岁宝宝也不能吃,会导致宝宝出现过敏现象,所以要等宝宝一岁之后适当的添加一点。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孩子脾胃虚弱,什么原因导致的?
孩子脾胃虚弱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肠鸣、便秘、腹泻以及呕吐等症状。 预防大于治疗,若想防患于未然,了解孩子脾胃虚弱的原因是关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孩子脾胃虚弱的原因,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导致脾胃虚弱的原因有哪些 1、饮食不当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引起小儿脾胃虚弱最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平时总喜欢吃一些寒凉的食物,不加以节制,就会损伤脾胃,引起脾胃虚寒; 还有些孩子喜欢挑食、偏食,爱吃时就暴饮暴食,引起肠胃积食,消化不良,肠胃负担会大大增加,脾胃受损,进入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若过食油腻食物也会对小儿脾胃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再者,有些父母总担心孩子吃饱,而强行喂食者屡见不鲜,尤其盲目过度进补,不但不可以让小儿身体更加强壮,反而却会伤害其脾胃受损。建议平时家长要学会合理喂养为主,进补为辅。 2、起居因素 中医提出,人体的脾胃喜温怕寒,换而言之,寒凉为人体脾胃保养的大敌。若平时不注意而过度使用空调,尤其是不注意做好保暖工作,这时也会对小儿脾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3、运动不足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足对小儿影响较大。目前,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很多的孩子都喜欢蹲在室内爱玩游戏,以及看电脑等。 这样就会导致由于经常坐着而缺乏运动,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食物于肠胃集聚,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 4、情致悲伤。 孩子脾胃虚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思虑过度也是小儿脾胃大敌。 现如今,孩子们的学习任务都比较繁重,生活中往往也是考试不断,若总是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下,这时就难免会伤脾胃,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 尤其多发于忧郁、过于内向、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的儿童。 5、先天遗传因素。 孩子脾胃虚弱的发生还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儿童属于早产儿,或者其父母身体较为虚弱,那么,先天性脾胃虚弱体质的发生率就相对较高。 6、体弱多病。 若儿童平时总是生病,不及时治疗,或者是治疗不当,某些疾病的损伤也会影响儿童的脾胃,因此这时就会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 同时若儿童经常服用清热解毒类的药物,如含黄芩及栀子的药物,患儿也易出现脾虚的情况。建议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儿童健脾消食药物,及时调理脾胃健康,为小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宝宝添加辅食原则 1、辅食量由少到多 宝宝在添加辅食时,在添加一种新辅食时,一定要注意先少量喂起,同时要仔细观察宝宝有无出现不良反应,然后再根据宝宝的适应情况逐渐增加。 2、辅食品种由一种到多种 宝宝添加辅食时,要注意一次只可以添加一种辅食,不可以同时几种辅食一起添加,否则当宝宝出现过敏以及不适时,不知道是哪种食物引起的,因此要等宝宝适应后再添加新的食物。 3、辅食浓度由稀到稠 宝宝在辅食添加的初期,还要注意食物的浓度,其实要喂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当宝宝适应后,再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然后再慢慢地喂泥状食物。 4、辅食形态由细到粗 添加辅食时,还要注意辅食形态由细到粗,最初阶段妈妈们要将食物捣烂成稀泥状,随着宝宝不断长大,慢慢地地把辅食做成碎末状。 宝宝添加辅食禁忌 1、忌辅食添加过早 此时婴儿消化器官较嫩,消化腺尚不发达,分泌功能若,身体内很多消化酶还未形成,若辅食添加过早,会引起消化不良,不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2、忌辅食添加过晚 通常而言,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到5-6个月时,母乳以及奶粉内的营养成分已经不可以满足其成长需求,若辅食添加过晚,则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3、忌辅食添加过滥 众所周知,孩子添加辅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忌辅食添加过滥。 由于月龄较小,身本内消化器官非常柔嫩,因此不可操之过急,在添加辅食时要视宝宝消化功能的情况而定。若任意添加有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或肥胖,对宝宝的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有一说一,宝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缺锌……
锌元素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来说非常重要,锌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持人体的免疫系统强壮、促进伤口的愈合。而且人体中超过70种酶是依赖锌来进行消化和代谢的,人体含锌总量缺乏时会导致免疫组织受损、免疫功能缺陷等一系列问题。 宝宝到底需要多少锌元素?爸妈到底需不需要额外买补充剂来给宝宝补锌?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给爸妈们科普关于宝宝补锌的问题。 一、宝宝需要多少锌? 当我们在讨论要给宝宝补什么营养元素的问题时,都不要先不要盲目的直接给宝宝补,而是应该先了解一下宝宝到底需要多少这种营养元素,之后再来看看宝宝每天的饮食中是否能够摄取足量,如果有摄取不足的情况再来讨论怎么补充的问题。 建议7个月到3岁的宝宝每天摄取锌3mg,4~8岁的宝宝每天摄取锌5mg,9~13岁每天摄取8mg。 至于7个月以下的小宝宝,大部分都还在喝母乳或奶粉,而母乳和奶粉中也都是含有锌的,一般只要妈妈们正常喂养,都不需要特别给宝宝补充锌的(当然儿医特别要求的除外)。 而当宝宝开始吃辅食之后,他们主要就是从各种各样的食物来源中摄取锌啦!很多食物中都是含有丰富的锌的,比如红肉、各种家禽、强化谷物、全谷物等等都含有丰富的锌。 而且我们也看到了,3岁以下的宝宝每天所需的锌元素其实只有那么几毫克,所以爸妈们不必要对于补锌这个问题过于担心啦,其实你给宝宝日常吃的食物中都是能够让他们摄取足量的锌。 也就是说,只要宝宝正常饮食的话,真的没有必要再特别给他们去买什么补锌口服液、含片之类的,如果实在是不放心或者不确定,可以咨询一下医生,总之就是不要盲目补充。 二、这些情况才是真的需要补锌 通常是有下面这些情况,医生才会建议给宝宝补锌: 早产儿或者患有肠病性肢端皮炎的婴幼儿,补锌也可以较好地改善宝宝的身体状况,促进他们声场发育。 正在生病的宝宝,服用含锌的补充剂可以起到治疗作用。比如宝宝腹泻,补锌可以缩短腹泻病程并减轻症状。 经过医院专业评估确定缺锌的宝宝,一般是饮食长期不均衡,对于红肉、动物内脏、海产品等摄入量不足的宝宝。 如果不是医生的建议,爸妈自己盲目给宝宝吃一些还会造成危害。因为一般来说,宝宝是不太会仅仅从日常饮食中摄入过量的锌,但是如果盲目再吃一些补充剂,就很容易摄取过量,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发烧和嗜睡等各种不良反应,如果长期摄入过量锌,还有可能引发毒性作用。 总体看下来,日常饮食均衡多样化真的才是最重要的,均衡的饮食才能够让宝宝摄入各种丰富的营养元素哦!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如何护理新生宝宝?新手家长一定要了解的这5件事情
离预产期越来越近,很多准爸妈在期待宝宝降生的同时,也可能会担心自己不会照顾新生宝宝。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照顾新生宝宝的5个要点,准爸妈可以提前了解一下。 01 新生宝宝吃什么? 新生宝宝刚来到这个世界,母乳就是他最好的食物。 不要因为别人说“初乳脏,不能给宝宝吃”,就挤掉初乳。事实上,黄黄的初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能够帮宝宝抵抗疾病的来袭,同时也能够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 刚生完宝宝,准妈妈可能感觉奶水不多,担心宝宝不能吃饱。其实新生宝宝的胃非常小,大概只有一颗葡萄那么大,初乳的量已经足够宝宝吃了,不用过分担心。 如果可以尽早开始母乳喂养,尽量让宝宝多多吮吸。宝宝的吮吸会让妈妈的身体分泌出乳汁,宝宝的需求量和妈妈的产奶量会逐渐达到供需平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准妈妈不要过于着急,更不要觉得奶水不够多,就给宝宝吃奶粉。 另外,因为宝宝的胃和成人不同,呈水平位,要等他能坐起来后,才会慢慢垂下来,再加上宝宝的食道末端比成人松弛,所以喝到胃里的奶很容易反流回食管吐出来。所以如果你发现宝宝常常吐奶,不用太担心,可以在喂完奶之后,轻轻地用空心掌给宝宝按摩后背,缓解他吐奶的问题。 02 新生宝宝穿什么? 新生宝宝皮肤娇嫩,要尽量选择纯棉、柔软的衣服,款式上可以挑选和尚服。和尚服也叫蝴蝶衣,前面有扣子或系带可以解开,穿脱方便。 新生宝宝的脖子柔软无力,套头的衣服穿脱不方便,还可能对他造成伤害。而且新生宝宝更换尿布非常频繁,如果下面穿的是裤子,每次换尿布都要脱掉整条裤子,比较麻烦。如果给宝宝穿和尚服就不会有这些的问题了。 另外,有的家长可能会给宝宝戴一个小手套,其实不建议这么做,因为手套中可能会有小线头缠绕住他稚嫩的手指,不但会让宝宝不舒服,还可能影响血液循环,伤害到他的手指。 03 如何护理新生宝宝的脐带? 宝宝出生时,医生都会剪断他的脐带,在他身上留下一个脐带残端。出生后 6~8 天,残端就会脱落,在脐窝处形成结痂。12~15 天痂皮就会脱落,宝宝的小肚脐就会形成。不同宝宝的体质不同,脐带脱落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在此期间,千万不要拉扯宝宝的脐带,顺其自然就好。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时间内,要保持脐带的清洁、干燥、透气,不要贴护脐贴,更不要涂抹护肤品,宝宝穿的纸尿裤要在脐带的下方,不要盖住脐带。 如果宝宝的脐带处不小心沾上了水,用干净的棉签把水吸干即可。如果脐带处轻微发红,有少量分泌物,可以用碘伏每天涂抹 2~3 次。如果情况严重,甚至有脓液流出,一定要马上去医院查看。 如果脐带残端脱落之后,宝宝的脐窝处有粉色的小肉芽,这可能是肉芽肿,建议去医院就诊,由医生处理。 04 新生宝宝睡觉有讲究 宝宝一直在睡觉? 新生宝宝的睡眠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睡得少的宝宝一天要睡 11~15 个小时,睡得多的宝宝一天会睡 18~19 个小时,这都是正常的。宝宝在这时基本上就是“醒了就吃奶,吃完就睡觉”的状态,没有昼夜之分,你不用太过担心。 要让宝宝睡婴儿床 建议给宝宝单独准备一个婴儿床,因为宝宝和大人一起睡,容易被大人压住或被枕头、毯子等捂住口鼻,阻碍呼吸,也会增加长大后分床睡的难度。 婴儿床不要选择围栏可升降的款式,会增加宝宝跌落的风险。也不要在床上放玩具、枕头、毯子等物品,宝宝睡觉可能会动来动去,很容易被这些物品遮住口鼻,阻碍呼吸。婴儿床的床垫要用硬一些、大小合适的,太松软的容易让宝宝的脸陷进这些物体中,导致呼吸不畅。如果床垫和床之间有空隙,宝宝很有可能会卡在中间,造成伤害。 宝宝要用枕头吗? 1岁之前的宝宝不需要枕头,更不需要定型枕或者米枕头。 枕头会增加宝宝的颈椎压力,还有可能影响呼吸及头部血液循环,甚至还会带来窒息的风险。宝宝的头颅骨缝还没有完全闭合,颅骨柔软且富有弹性,枕头容易把头睡偏,同时增加窒息的风险。 想要宝宝有个好头型,可以在睡觉时多帮他改变睡姿,经常换换宝宝小脸的朝向。 睡觉时穿多少? 宝宝睡觉时不需要穿太多衣服,穿比较贴身的衣裤或者婴儿睡衣就行,也可以给宝宝穿个睡袋,减少新生儿惊跳反射对睡眠的影响。可以通过查看宝宝的后颈和背部的情况,判断宝宝是否穿得太多: 如果是干燥温暖的就没问题。 如果宝宝出汗了就说明穿盖多了,需要适当减少一些衣物,或者将室内温度调低一点。 如果摸着凉凉的,就说明宝宝可能有些冷,可以给他加盖一条毯子或薄被子。 05 如何给新生宝宝洗澡? 新生宝宝的身上可能会残留有灰白色的胎脂,可以用婴幼儿专用油洗掉。 如果宝宝的脐带没有脱落,那就只能给宝宝做擦浴:用大浴巾把宝宝包好,只露出需要擦洗的部分,先洗脸,后洗身体,最后洗尿布区,特别要注意腋下、耳后、脖子等处。 脐带脱落后,可以正常给宝宝洗澡,每周洗 3 次,每次不超过 15 分钟。 保持室温在 24~26℃,水温在 37~40℃,差不多就是手腕或手肘内侧感觉水温温热为宜。选用婴儿专用沐浴乳,每周使用 1 次。洗澡的时候可以顺便给他洗头,如果他有头皮乳痂,也可以轻轻揉搓掉。 洗完澡后,可以给宝宝做抚触按摩、被动体操,能够帮助宝宝的身体发育,促进神经系统发育,还可以安抚宝宝,有助于睡眠,增进亲子交流。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孩子太过善良、太过懂事、很少拒绝?人格养成真的很重要!
不拒绝、懂事、让别人开心并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相反,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想要让别人开心是一种美德。 但是!须知万事皆有度,孩子的过于懂事,过于在意他者是否开心,很有可能孩子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乐于助人是美德,是善良,但是讨好通常超越了善良。心理治疗师解释说,讨好是“为了他人的感受或反应,而改变自身语言及行为”。 讨好意味着,我们可能会不厌其烦地为身边的人做一些事情,基于自己假设对方想要或需要什么。我们会放弃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让别人开心的事情,这样别人就会喜欢我们。 想要让他人快乐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把别人的需要看得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时,取悦他人的冲动可能会对我们自己造成伤害,甚至可能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 讨好型人格苦一生,讨好型人格不仅仅会忽略个人需要,让个人需求、个人发展被无限缩小后,更是会让人始终小心翼翼,心理脆弱,难以自洽获得自我认同。 性格是最难改变的,人格一旦养成,此后很难改变。 儿童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孩子们所形成的性格,几乎决定了他们此后的人格与性格,所以在孩子人格形成期,一定要警惕并注意孩子是否有讨好型人格倾向!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讨好型人格是什么样的表现,通常有怎样的行为呢?以下是一些讨好他人的迹象。 对自己评价很低 讨好他人的人,经常把自我放得很低,并从他人的认可中汲取自我价值。 他们通常抱有,“只有当我把一切都奉献给别人时,我才值得被爱”这样的观点。 他们可能认为,人们只有在他们有用的时候才会关心他们,并且讨好型人格的人,需要外在他者的赞扬和欣赏,才能让自我感觉良好。 需要别人喜欢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人,会经常花很多时间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 这些担忧通常会导致一些具体的行动,而所有行动的目的统统指向让别人对自己满意,这样别人就不会拒绝自己。 讨好型人格也可能有强烈的被需要的愿望,他们经常帮助别人,甚至为了帮助别人而把自己的需求舍弃,也是基于想要被人需要的心理。 很难拒绝他人 讨好型人格的人,会担心拒绝别人或拒绝别人的帮助,会让人觉得他们不在乎别人。 所以,他们几乎不会拒绝,即便实际上他们没有时间帮助别人。而不会拒绝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不拒绝意味着在告诉别人,对方的需求先于自己的需求。 有些人可能会滥用这一点,无视你的界限,因为他们知道你无论如何都会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倾向于认错和道歉 讨好他人,意味着愿意替他人承担责任。 当事情出错时,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是第一个说“对不起”的,即使发生的事情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挣扎于真实 取悦别人的人,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受。 持续讨好、把自己的需求放到一边,会让讨好型人格的人更难承认自己的需求。最终,他们可能甚至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或如何做真实的自己。 很多时候他们也可能无法说出感受,即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想为自己说话,也说不出口。 是付出和给予者 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是付出者和给予者,且通常是抱着被人喜欢或需要的目标给予他人。 想要讨人喜欢的人,往往喜欢给予。“做出牺牲可能会增强自我意识,但它也会导致一种灾难。” 讨好型人格在不断付出中,也会希望人们会回报自己所渴望的感情和爱。但是否得到回报,是未知数,且通常,他们并不会得到回报。 害怕争吵与冲突 讨好他人,往往包含对他人愤怒的恐惧。 愤怒的意思是:“我不快乐。”讨好型人格的目标是让他人开心,而愤怒意味着没能取悦他们。 为了避免这种愤怒,他们可能会急于道歉,或者做任何生气对象认为能让他们高兴的事情,即使他们并不生气。 讨好型人格的人,也可能害怕与自己无关的冲突。 比如,当两个朋友在争吵时,讨好型人格的人给他们一些建议或提示,让他们重归于好,甚至可能暗暗希望他们会因为自己帮助和好,从而对自己产生积极的看法。 倾向讨好的负面影响 根据心理治疗师的说法,想要取悦人本身并不是消极的。“与他人建立关系,就包括考虑到他们的需要、需求和感受”,而这些通常来自于关心和喜爱。 但是,试图赢得他人的尊重,通常意味着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某种程度上,讨好型人格在进行一场装模作样的表演,很有可能他们只是假装喜欢帮助别人,因为这是他们快乐的来源。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讨好型人格的人会伤害到自己,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具体来说,倾向讨好会给人带来一些消极作用: 易感到沮丧和愤懑 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为别人做事,所帮助的人可能会认可并欣赏讨好型人格所做出的牺牲,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们不会。 相反,久而久之,他们反而会利用讨好型人格,即使那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也可能没有意识到,讨好型的人在为他们做出牺牲。 无论是哪种情况,别有用心的友善最终都会引起挫折和怨恨。这种行为通常会引发消极行为,会感到困惑甚至沮丧。 易被别人利用 有些人会利用讨好型人格的人,他们知道无论他们要求什么,讨好型的人都会答应,所以他们会继续要求。而为了让他们高兴,讨好型的人会一直答应。 但这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如果别人肆无忌惮借钱,讨好型的人可能会面孔窘迫的财政问题;甚至讨好型的人会因此而面临更高的操纵风险,如精神或情感虐待。 没有健康人际关系 健康、牢固的人际关系是平衡的,包括给予和接受。我们为所爱的人做好事,他们也为我们做同样的事。 但当人们仅仅因为我们为他们做事而喜欢我们时,我们可能不会有非常满意且健康的关系,讨好型人和就是如此。 感情不是商品。 当我们只是把自己呈现为别人希望的样子,可能这种“希望的样子”只是我们自己的臆测,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不会在这段关系中表现出真正的自己;而在这样的关系中,如果我们不再伪装,维持关系极其困难。 压力与倦怠 取悦人的人,都是为了强调“我们是有价值的”,而当这些人承担的事情比能为别人处理的事情多时,讨好就正在发生。 讨好型的人最终会发现,做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事情的时间变少了。 为了满足他者的需求,他们可能会工作更长的时间或不睡觉,而讨好型的人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他们最终将面临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担心和压力。 如何克服讨好倾向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讨好型的人赞同和包容人的方式,或者奇怪为什么要为自己没有做的事情道歉。 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容易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在一段感情中投入时间和精力。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是讨好型的人?该怎么克服这种想要讨好别人以获得他人喜欢的倾向呢? 讨好他人的倾向绝不是天生或者空穴来风,相反,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所以知道导致讨好的原因,也是我们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讨好心理的重要依据。 心理治疗师说,“我们取悦他人有很多原因。”取悦人的倾向没有单一的潜在原因。相反,它们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发展的,包括以下几点: 过去的创伤 根据心理治疗师的说法,取悦他人的行为有时是对创伤恐惧的反应。 如果经历过创伤,比如儿童或者伴侣的虐待,在某个时候,讨好型的人可能觉得维持某些界限不安全,于是他们觉得做别人想做的事,并先照顾他人的需要,是更安全的。 通过取悦他人,讨好型的人让自己变得讨人喜欢,因而安全。 自尊原因 讨好与儿童时期所接收的价值观有关。 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价值,来自于为他人做事情,那他们可能会长期持续为他人做事,以获得自己认可的价值。 帮助他人、取悦他人无可厚非,但是长期持续地讨好与取悦是不健康的。而孩子或我们自己有讨好型人格的倾向,该如何克服这种过度讨好的行为或倾向呢? 如果想打破取悦他人的模式,认识到这些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何出现的,就是迈出的第一步。 此外,还有几点可以考虑: 思考行为动机 行善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甚至是一件好事。但善良并不是来自于想要获得认可的渴望,它通常也不包含任何动机,除了想让别人的事情变得更好。 在提供帮助之前,考虑一下做这件事的意图,以及这个行为会带来的感觉。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吗?或者如果行为得不到回应,会感到不满吗? 尝试把自己放首位 讨好型的人所需要的情感能量来自于来帮助他人。 而如果我们不照顾好自己,我们就没有能力为别人做任何事情。需要明白的是,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是自私,而是相当健康的心理。 做一个乐于奉献、关心他人的人是可以的,然而,尊重和照顾我们自己的需要也很重要,所以,试着不去考虑他人的需求,而把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放在第一位。 学会设定边界 发展健康的边界,是克服取悦他人行为的重要一步。 下次有人来寻求帮助的时候,不妨考虑以下三点: * 我们对此事的感觉。我们乐于做此事,还是我们不想要做此事甚至厌恶? * 是否有时间。如果要帮助别人,必须牺牲有限的空闲时间? * 帮助他人会让自己感觉如何。会让自己觉得开心还是愤懑?开心或者愤怒的程度如何? 咨询心理医生 一个人打破长期存在的模式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尤其是那些在童年或创伤中形成的模式。 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让他人快乐的需求背后的原因。即使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因,他们可以提供有关应对策略的指导,以帮助我们解决特定的方式。 取悦别人听起来可能是件好事,但这对我们和我们爱的人没有任何好处。如果因为试图让每个人都开心而感到筋疲力尽,可以考虑和心理治疗师谈谈,如何才能让自己先快乐一点。 孩子听话、懂事,是值得开心之事,但有时候,孩子听话的背后并不仅仅是懂事那么简单,而是有可能有讨好型人格的倾向。 而讨好型人格的人所失去的,不仅仅是因为讨好而被迫牺牲时间、金钱等,更重要的是,讨好型人格的人会因为小心翼翼在意他人、讨好他人而容易心理脆弱,甚至因此而焦虑、抑郁。 如果我们自己有一些讨好型人格的倾向,也可以用上述方法来克服下意识讨好的倾向。 而如果是孩子有这种讨好的倾向,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在何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你知道宝宝每天需要睡几个小时吗?
从宝宝出生开始,睡眠问题就一直是爸妈们非常关注的,比如宝宝每天需要睡几个小时?宝宝晚上几点睡好?宝宝每天晚上就是不肯睡觉怎么破?下面就跟随着国际妈咪育儿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每天都要睡几个小时? 世界上最权威的研究睡眠医学的机构之一—美国睡眠医学会认为,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是不同的。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每天所需要的睡眠大概可以分成以下这几个年龄段:   0-3个月的宝宝: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睡眠,每天需要睡大概16-17个小时左右。而且刚出生宝宝的睡眠时间也是很不固定的,他们在晚上也很容易因为饿了、尿布脏了或者是想要爸妈安抚而醒过来。   4-12个月的宝宝:每天需要睡大概12-16个小时左右(包括白天的小睡nap)。而且这个阶段的宝宝会慢慢具备睡整觉的能力,宝宝满4个月后可以在不吃奶的情况下载晚上连续睡8个小时,所以想要给宝宝睡眠训练的爸妈,在这个月龄段就可以准备开始了。   1-2岁的宝宝:每天需要睡11-14个小时左右(包括白天的nap)。   3-5岁的宝宝:每天需要睡10-13个小时左右。 6-12岁的宝宝:每天需要睡9-12个小时左右。   13-18的青少年:每天需要睡8-10个小时左右。 爸妈可以对照上面这个睡眠时间看一下,你家宝宝每天都睡够了吗?不管是对成年人还是对小孩子来说,充足的睡眠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长时间睡眠不足对于健康来说非常不利,有可能会导致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高血压、肥胖、头痛甚至是抑郁症等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   二、宝宝每天晚上应该几点睡觉?   除了要保证每天睡眠时间符合这个标准之外,宝宝每天几点上床睡觉其实也非常的重要。那么宝宝每天晚上几点上床睡觉才是合适的呢?   0-1个月的新生宝宝:想让新生宝宝有固定的睡觉时间是很困难的,爸妈看到宝宝有困的迹象就应该让他们睡觉,不管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   1-4个月的宝宝:通常在晚上8-11点这个时间段睡觉的比较多,爸妈可以开始慢慢的让宝宝养成固定时间上床睡觉的习惯。   4-12个月的宝宝:因为宝宝基本上已经具备睡整觉的能力,基本上在6-8点这个时间段让宝宝上床睡觉会比较合适。如果白天nap的比较多,就可以稍微晚点睡,但是最好不要晚于8点。 1-3岁的宝宝:同样也是建议晚上6-8点上床睡觉。   3-5岁的宝宝:建议晚上7点-8点半上床睡觉。   三、怎么才能让宝宝早点睡觉?   1、尽量让宝宝的作息时间变得规律 尽量让宝宝保持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段里起床、吃饭、睡觉,建立相对固定的睡前程序,比如最简单的刷牙、洗脸、读书,尽可能让宝宝早点养成这种习惯,他们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不太适应,没有关系多坚持一段时间通常都会有效果的。   2、尽量让宝宝在白天多活动 可以让宝宝在白天多进行一些能够比较消耗体力的活动,这样晚上到了上床的时间宝宝们也差不多就会累了。   3、合理安排宝宝白天的小睡 注意白天不要让宝宝睡得过多,特别是在傍晚的时候:有些小宝宝在白天睡眠的时间比晚上还多,这样他们就很容易混淆白天和夜晚。 以上只是宝宝白天小睡的参考时间,爸妈可以根据宝宝晚上睡觉的情况来调整的。比如如果宝宝晚上总是很晚都不睡觉,那么爸妈可能就需要适当的减少宝宝白天小睡的时间,特别是傍晚nap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个小时以上,否则就很容易影响宝宝晚上睡觉。   4、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接近宝宝上床睡觉的时间,爸妈就可以把宝宝房间的灯光调暗,温度调到舒适的温度,尽量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这样可以让宝宝感觉到更有睡眠的氛围,自然也就更容易按时入睡。   5、在睡前一个小时不要宝宝接触电子产品 AAP建议爸妈将所有电子产品,譬如电视机、电脑、平板和手机都放在宝宝的卧室外面。可能很多宝宝都喜欢在睡前看动画片或玩游戏,AAP建议在宝宝睡觉前,提前1个小时关闭所有的屏幕,以防止它们对宝宝睡眠造成干扰。   6、不要过早地开始给宝宝尝试辅食 AAP建议最好不要在宝宝满6个月以前过早地给他尝试固体食物,因为未满6个月的宝宝可能消化系统还没完全发育好,过早的开始吃辅食可能会导致宝宝消化不良,也会影响宝宝晚上的睡眠。   总之,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让宝宝晚上按时入睡并不容易,不过爸妈还是应该努力尝试尽早给宝宝建立相对规律的作息习惯。 如果在宝宝睡觉的问题上确实碰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爸妈也可以找儿科医生咨询一下,看看是否有什么好的建议。   5、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 调整空气湿度,理想的环境湿度是40%-60%,同时要注意使用加湿器的其他问题,清洁加湿器,开窗通风等。   6、外出做好挡风和唇部保湿措施。用围巾或衣服挡住嘴巴,出门前涂唇膏。   7、纠正舔唇的坏习惯。小宝宝吐舌反射无法避免,但如果吐舌反射消失之后还喜欢舔唇,爸妈要及时纠正。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产后恶露多久才能结束呢?哪些情况需要注意?
无论妈妈们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在分娩之后的几周之内会排出恶露,类似于来大姨妈出血一样。产后恶露通常在妈妈们分娩后的3到6周之内会排干净,但是也有部分妈妈产后很长一段时间恶露都无法结束,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不要着急,今天国际妈咪育儿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产后恶露的常见问题解答,各位准备“卸货”的妈妈快来看看吧! 1、产后恶露是什么? 宝宝出生后,妈妈的子宫蜕膜会脱落,阴道会流出血样分泌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恶露”。恶露主要由血液、从子宫内壁脱落的组织和细菌组成,恶露与月经类似,外观看上去是血样分泌物,会有轻微的血腥味。 妈妈们排出的恶露平均总量在500~1000毫升左右,在不同阶段,排出恶露的外观和量也会有所变化: 产后头几天排出的恶露含有较多的血液,呈现为鲜红色,有较大的血腥味,有的还会带有血块。产后头几天排出的恶露的量也会比较大。 分娩后的4天左右,恶露的排出量每天会逐渐减少,恶露中的血液含量也会减少,颜色也会逐渐变浅,从鲜红色变成淡淡的粉红色。 分娩后大约10天左右,恶露中的成分主要是白细胞、子宫蜕膜细胞,量也会变得更少,排出的恶露呈现为类似白带的白色或黄白色分泌物。 2、产后恶露要多久才能排干净? 产后恶露通常需要6周左右的时间就能完全排干净。当然也有少数妈妈产后长时间恶露不止,如果产后恶露超过6周(42天)以上还没有排干净的话,妈妈们就需要联系医生。 恶露的排出意味着妈妈们的子宫正在慢慢恢复正常,如果恶露长时间排不干净的话,就可能是子宫内膜炎、宫腔残留、子宫复旧不良等问题,需要找医生做专业的检查。 此外,妈妈们产后的饮食、服用的药物,或者是休息的好不好也有可能会影响恶露排干净的时间。比如妈妈们如果产后开始服用含有孕激素的避孕药的话,就有可能会延长恶露排出的时间。 3、哪些情况需要看医生? 在恶露排出的这几周内,妈妈们也要注意观察恶露排出的量以及外观颜色是否有异常,如果出现了下面这些情况,就最好是尽快联系医生: 分娩一周之后,恶露仍然是鲜红色的; 恶露的排出量越来越多,或者恶露排出好几天之后,突然又变成了鲜红色; 恶露出血量非常大(一个小时内就要用掉一片卫生巾,或者恶露中的血块比高尔夫球还大),这可能是产后大出血的征兆; 恶露有恶臭的味道,并且伴随有发烧(100.4°F/38°C)、发冷或下腹疼痛的情况,这可能是产后感染的迹象。 4、产后排恶露期间应该怎么护理? 产后排恶露的这段时间,建议妈妈们使用吸收量比较大的卫生巾,并且要注意勤更换。最好不要使用卫生棉条,因为棉条用不好的话可能会造成阴道和子宫感染。 此外,在排恶露的这段时间里,妈妈们也要注意多多休息,饮食多样化,多吃蔬菜和水果,进行适当的锻炼,这样也是有利于促进恶露的排出。 小编建议妈妈们产后还是尽可能的多休息,如果发现身体有任何异常一定要注意及时看医生。只有妈妈的身体完全恢复好,才能更好的照顾新生宝宝。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孩子3岁前,爸妈要陪他做的7件事
俗话说:「3岁定终身」、「3岁定性」、「3岁看80」,在未接触孩子之前,会觉得这些话语都有些夸大,但随着与孩子相处的经验变多,逐渐觉得这些话语大有学问! 很多人会认为孩子还小,可以慢慢教,但若懂得儿童发展,就会发现3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发育已经完成近80%,这时孩子许多的表现方式都已经慢慢成形,假若3岁前父母能为孩子打下学习基础,那么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定然会有很大的助益。 3岁前的孩子到底要学会什么?下面国际妈咪育儿小编告诉大家,7件父母可以陪孩子做的事。 第1件事:身体律动的发展 0~3岁的儿童动作发展,主要以基本动作的学习为主,例如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3岁之后所习得的技巧,不外乎都是这些基本技巧的延伸,这个阶段可以把主力放在基本动作的养成上,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平衡、协调与肌肉力量,除了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外,也可以透过感官动作达到情绪的稳定性,当动作发展越好,就会连带影响往后的游戏表现与社会行为。 在家中,父母可以这么做: 利用地板与孩子来一场跑、跳、爬的体能游戏;运用家具的安全摆设,让孩子进行一趟爬上爬下的攀爬游戏;播放律动视频,带着孩子跟着图像一起唱唱跳跳。 第2件事:操作技巧的练习 认知的学习主要来自于操作经验的获得,操作经验则需要大量的手部动作,手部动作又与手眼协调的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手眼协调简单的定义就是:「手动到哪里,眼睛就看到哪里;眼睛看到哪里,手就动到哪里。」需要手部功能与视觉的同时表现,那么要如何增加手部功能与视觉表现呢?可以透过不同玩具的操作来获取大量的学习信息,让孩子动手玩,越玩越聪明。 在家中,父母可以这么做: 按压玩具,让孩子手按个钮就会有声音或是视觉的回馈。简易的积木玩具,让孩子的双手可以进行敲打、组装、拆解。投掷玩具,让孩子学习运用不同的抓握方式将操作物投掷入容器内。 第3件事:环境探索的鼓励 求知欲望的展现,来自于我们想要认识外界的环境。随着孩子的动作、认知能力日益成熟后,探索的展现就会更为明显,这时大人应该积极的鼓励孩子参与环境的探索,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且在探索中运用本身的动作移行能力,去建构环境空间的概念、因果关系的连接及记忆的展现,进而促进想像力的发展。 在家中,父母可以这么做: 与孩子来一场躲猫猫的游戏。带着孩子进行居室的寻宝活动。运用纸箱制造惊奇的隧道游戏。 第4件事:自我独立的养成 依据社会发展理论,这个阶段是孩子自主性与自信心养成很重要的时间点,鼓励孩子主动参与,获取学习所需要的计划组织、逻辑思考、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是受肯定,是拥有成就感的。 在家中,父母可以这么做: 让孩子有独处的机会。让孩子尝试自己想做的事,例如穿袜子、穿鞋子。鼓励孩子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5件事:沟通习惯的建立 有效沟通的养成来自于日常生活的习惯,不要不理会孩子,这样会丧失彼此的信任感,让孩子觉得有需求找父母说话是没用的,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眼神响应也可以。透过建立亲子对话的习惯,把彼此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对方,让对方了解,进而让父母更清楚知道如何引领孩子学习。 在家中,父母可以这么做: 多跟孩子说话,话别说太长,也别说太深奥,只要简单辞汇、短句就足够。善用肢体语言,培养亲子互动的默契。运用绘本,透过书中的故事分享共同的生活经验。 第6件事:良好情绪的管理 孩子在18~24个月后,就会慢慢理解一个人的情绪与自己想要什么,孩子开始懂得用自己的情绪来操控环境、控制大人,当习惯养成就会明显影响往后的学习状态、人格发展,所以在这个阶段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情绪管理将会是一项很重大的议题。 在家中,父母可以这么做: 适时的「Say no」,父母可在软性坚持下,让孩子知道规范的界线。多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之外,也让孩子有情绪发泄的渠道。运用情绪绘本演练,让孩子认识情绪,也学习可以怎么做。 第7件事:社会规范的灌输 在社会行为的养成中,等待是孩子必须学会的事,透过等待的练习,学习控制冲动,当冲动控制之后,孩子才有机会学会观察、判断、理解环境的脉络,认识社会规范的界线,进而发展出正向的社会行为。 在家中,父母可以这么做: 火车「嘟嘟嘟」的排队游戏。与孩子进行不同玩具的交换游戏。制定玩玩具的规则,如:一次只玩一项玩具。 孩子在3岁前有很多事要学习,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家长的陪伴,透过陪伴,除了增进亲子关系外,更可以促进孩子多元能力的发展。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宝宝总是自己玩,跟幼儿园里小朋友没互动,是不是社交问题?
大家都知道社交的重要性,知道跟同龄娃的互动对娃很重要。所以不止一次看得有妈妈在群里说,去幼儿园接娃的时候,看宝宝总是自己玩,跟其他小朋友互动很少,担心是不是有社交问题。 小宝宝独自玩很正常。能和朋友一起玩是一种社交参与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宝宝心理和认知的发展而慢慢形成。很多宝宝3岁之前更多的是自己玩,3岁以后慢慢学会如何和同龄人一起玩。 儿童心理学通常采用美国社会学家派登(M.B. Parten)分类,将儿童游戏行为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无所事事行为(unoccupied behavior)、单独游戏(child solitary play)、旁观者行为(onlooker behavior)、平行游戏(child parallel play)、联合游戏(child associative play)和合作游戏(child cooperativeplay)。在这一过程中,宝宝渐渐从自娱自乐发展到和朋友一起玩。 宝宝在每个阶段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爸妈了解之后该如何帮助宝宝学习社交参与能力呢? 0-2岁 无所事事行为(unoccupied behavior)、单独游戏(child solitary play) 小宝宝起初的活动大部分来自身体的成长,比如玩手指、玩脚、翻滚;他们对身边的一切感到好奇,枕头、小毯子、石头、玩具……,但他们自己和自己玩,不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互动。这种状态大概持续到大约2岁。 2-3岁 旁观者行为(onlooker behavior)、平行游戏(child parallel play) 2岁开始小孩子会意识到周围人的存在,观察他们并有意识地模仿,有时会对玩耍的孩子说话、问问题,但更多时候并不想加入他们。 2岁半到3岁平行游戏阶段,孩子们在同一场所玩,但仍然是各自玩各自的,大部分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即使玩同样的玩具,互动也非常少。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在daycare经常坐在一边,不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这在2、3岁阶段是很正常的,并不意味着小孩子孤僻、不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相反,他们很喜欢和同龄人待在一起,他们的面孔和体型相似。 3岁前宝宝基本上一个人玩,爸妈可以这样做。 1、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一个人玩的活动和玩具。比如看绘本、画画、积木玩具、拼图玩具等等。 2、爸妈可以多陪宝宝去接触同龄小孩子,对孩子以后社交能力发展很有帮助。 比如带孩子去朋友家,参加附近的派对,带孩子参加图书馆的故事汇,既可以听故事,还可以认识不少住在周边的小朋友哦! 3-4岁 3岁开始,孩子们开始在玩耍中注意到彼此,有意识地交流合作,互动慢慢变多,进入联合游戏(child associative play)和合作游戏(child cooperativeplay)阶段。 游联合戏(child associative play):孩子和其他儿童一起玩,彼此开始建立联系。比如和伙伴讨论一起玩的游戏,会互借玩具等等,但没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合作游戏(child cooperativeplay):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合作、分工达到某个目标。比如角色扮演、过家家游戏,比赛游戏,桌游游戏等。 从联合游戏到合作游戏是孩子真正开始学习如何和同龄人玩耍,同时也是学习社交技能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帮助孩子学会社交技能,爸妈的引导很重要。 1、有意识地提议孩子们玩分工合作的游戏。 比如给孩子买适合的桌游游戏,问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一起来做饭好不好呀?”,“要不要组乐队演奏呀?”等等。 2、在家和孩子一起练习玩游戏,引导孩子如何玩。 比如自己扮演病人,孩子扮演医生,孩子可能不知道医生要干什么,“要不要先问病人头疼不疼呢?”“医生是不是要开药给病人呢”…爸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玩游戏。 3、适当介入调解。 孩子相处很容易出现摩擦,比如角色分配矛盾、争抢玩具、不清楚游戏规则等等,大多数时候交给孩子们自己解决,但如果孩子大喊大叫、哭闹,甚至有动手的趋势,爸妈们要及时介入。 4、爸妈做好榜样。 爸妈和家人、朋友的相处方式成为孩子的重点模仿对象,比如爸妈喜欢和朋友分享吃的东西,不向朋友发脾气,不打人等等,那么孩子也很可能这样做。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查看更多

app

扫码下载国际妈咪APP

衹做精品,与世界宝宝品质同步

确定